
台灣多領域可申請「就業金卡」
雖然台灣也不斷開放外籍人士來台工作限制,但成績單不如日本。我國在一二年時,核發給外國專業人才的工作簽證,約二萬七千多張,至去年底為三萬張左右,成長非常有限。
這場迎頭追趕的獵才大戰中,有三種人才是各國極力爭取的精英:為各行業佼佼者的高階專業人才、有前瞻思想的新創人才、為人力缺口大宗的中階技術人力。台、日在這三類人才的開放上,有何異同?
首先是高階人才,相較於一般白領專業人才領取的薪水更為優渥。
日本的「高度專門職」簽證,即允許從事學術研究、有專業知識技能或經營公司的管理者,可在日本工作長達五年;並對其配偶同步核發一至五年的工作簽證,配偶如無工作意願,也可單憑依親簽證,隨同赴日。根據高階人才的學經歷、年收入、日本語言能力等標準,一一評分,倘若達到八十分者,僅須居住一年,即可申請永居。
台灣對高階人才也祭出政策利多,根據去年二月施行的《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》,凡屬於經濟、科技、金融、教育、文化藝術、體育、法律、建築設計八大領域的特定專才,即可申請「就業金卡」,實際工作不受限申請的特定領域,更無須僱主提出聘僱為前提才能來台工作。配偶及子女也可隨時加入健保體系,並得申請依親居留,但不同步核發工作簽證。
新政上路一年期間,已有三百多位外籍人士取得就業金卡,包括YouTube共同創辦人陳士駿等人,國發會透露,「矽谷台灣幫」十二人當中,就有四人申請就業金卡。
針對新創人才,台日兩國在制度上均設有創業相關簽證。台灣允許新創人才可在台居住一年創業,但自一五年實施至今,僅核發一八四張,成效不彰。在台灣要取得「創業家簽證」,必須先獲創投基金挹注、或已有專利權、獲獎紀錄等限制。
相較之下,日本則有完整計畫等著創業家帶著點子上門。以國家戰略圈定部分地區為創業特區,例如九州福岡,只要外籍人士的創業計畫獲得認可,就可獲頒「創業簽證」,在福岡停留六個月以便創業。無須滿足一般企業先在日本設立公司,並僱用兩名以上員工、有五百萬日圓以上的資本額等限制。
少子化致缺工嚴重
日本新增「特定技能一、二號」
至於中階技術人力,在少子化及高齡化的壓力下,則是各國求才若渴的類型。以傳產技工為例,在現行法下僅限於台灣本地無法找到相關的人才時,才能引入外籍技工。倘若未來《新經濟移民法》通過,薪水仍須達到平均薪資的七十分位,根據估算,機械操作及組裝類的技工,月薪門檻約為四一三九三元,長照照服員則為三萬兩千元左右,仍有種種限制。
而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,已經連續第三年新生人口未破百萬,其面臨的缺工壓力更加迫切。
在今年四月新增兩種簽證類型「特定技能一號」與「特定技能二號」,開放十餘種如看護、農業、營建等勞力密集的產業。對於以技能實習赴日的外籍勞力,提供更進一步的保障,倘若具有日語基本會話能力,並取得專業證照,可升級至「特定技能二號」簽證,屆時可無限期延展簽證,形同定居,更可辦理家人依親等手續。
整體而言,台灣人才政策雖然較以往明顯改善,但相關法規散見於《就業服務法》、《入出國及移民法》與《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》之中。而後者對於專業人才又劃分為三類:外國專業人才、外國特定專業人才、外國高級專業人才,其定義模糊不清,具體認定僅由內政部依法裁量。
這些繁瑣的細節,讓外商對於現行政策能鼓勵外籍人士來台起到多大的作用,略有保留。依二○一九年的歐洲商會白皮書所言,肯定《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》及《新經濟移民法》分別適用於高階人才與中階技術人力的立意完善,但也直言這兩套法律令人費解,「台灣要想有效地吸引人才,立法內容必須簡化,最好是把所有相關立法併入單一的法案」。
對此,國發會回應,甫結束的立法院會期中,被列為優先法案的《新經濟移民法》,將是對症下藥的解方。把各類人才整併入該法中,不再設限職業類別、而是指明不得從事的行業別,縮短取得永居權的年限,使依親家屬也同步享有永居權等優惠。
日韓近期積極獵才
台競爭優勢佳,更應傾注全力
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專任研究人員曾瑞鈴解釋,「外國專業人才會自發性尋求海外工作」,已是普遍現象,「亞洲過去二十多年來,並不鼓勵外國人長期居留,但近期日、韓等國都在調整政策,希望吸引更多外國人才。」
定居台灣十年的日本人佐藤生(Iku老師),談起台灣的魅力滔滔不絕說:「我喜歡台灣的水果便宜又好吃、交通便利、工作機會多……。」
十年期間,他近半光陰在出版業任職,「我自己爭取到日文部的總編輯,在台灣不管年紀多少,只要爭取就有機會。」工作發展多、不似日本僵化的職場上下階級,是吸引他留在台灣工作的關鍵。
只是外國人的身分仍有不便之處,向銀行申辦信用卡、創業時的融資借貸等,依據銀行內規,外籍人士無法僅憑居留簽證就成功開卡或借款,需要額外追加保證人。
台灣的居住、人文氛圍開放自由、物價又相對低廉,是便於生活及工作的環境。在各國紛紛對外獵取人才、挹注本國經濟活力時,台灣其實擁有很好的基礎條件。
在法規開放之餘,台灣如果也仿效他國積極主動獵取人才的行動,例如日本近年來定期到台灣的知名大學爭取畢業生赴日工作,才能吸引全世界更多的「超級台客」,一起為台灣經濟打拚。